经济学原理笔记17——货币

货币 货币(Money)是经济中人们经常性地用来从其他人那里购买物品与服务的一组资产(现金(M0)、饭卡、支付宝余额等) 货币的职能: 交换媒介 记账单位 价值储藏使用货币交易后不立即使用该货币交换其他东西,则该货币就储藏了价值 能满足以上三个职能的都可以称之为货币。 如何选择资产持有形式? 需考虑资产的 流动性 和 收益性 流动性:资产能够转换成经济中的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直接使用该资产进行交换) 收益性:赚钱的能力,例如房产可能会在几年内涨好多倍 货币的特征是流动性很强,收益性极差的资产 货币的存量 经济中流动的货币量称为货币存量 中央银行 职能: 监督银行体系 调节经济中的货币数量 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 银行可以影响经济中活期储蓄的数量和货币供给(改变货币形式或货币供给) 如果银行仅用作存款,则不影响货币供给(活期存款) 准备金:银行吸收但没有贷出的存款 货币创造 假设向银行存款100元,银行将其中百分之九十(90元)用于放贷。剩下10元作为准备金 贷款人拿到90元继续存入银行,银行又拿其中的百分之九十(81元)用于放贷。此时,银行中的货币总量就相当于是 100 + 90 = 190 元 贷款人又能继续将这81存入银行,如此往复,货币总量就会增大。 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 = 货币总量 / 准备金(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数量) 指银行系统中相对于每1美元所能创造的货币数量(中国目前货币乘数大约是5,则说明市场上货币总量约为实际的5倍) 控制货币供给 改变贴现率 银行可以向中央银行贷款,这样的贷款会使得货币总量上升。该贷款的利率即为贴现率 改变准备金率 改变准备金数 银行挤兑 由于部分储蓄被银行拿去贷款,故若短时间内有大量提现要求,就会发生银行挤兑 银行挤兑使货币创造的过程反方向起作用,从而减少了货币的供给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经济体中货币数量过多(货币贬值)就会引起通胀 货币的价值是由货币的供给(中央银行)和需求(普罗大众)决定的 货币需求:反映了人们愿意以流动的形式持有的财富数量(直接把钱拿手上) 例如:物价越高,货币需求越高。存款利率越高,货币需求越低

经济学原理笔记16——失业

长期失业 在理想的竞争市场上,理论上由于供需平衡就不会出现长期失业。但会出现短期失业 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指的式失业围绕其自然失业率逐年波动。例如工厂订单减少造成失业,但也会因为订单增多而产生就业 它和经济周期的短期上升和下降相关联 什么是失业者? 一个人暂时没工作,且正在寻找工作 失业率计算方式: 失业率 = 失业者/劳动力(劳动力:失业者+就业者) 失业原因 因为经济一直在变动,所以寻找工作过程中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 需求的行业和地区结构的变动 劳动力供给的数量超出了需求数量,即工资高于了均衡工资。这就会带来长期性失业

经济学原理笔记15——储蓄、投资与金融体系

储蓄与投资是GDP与生活水平长期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 金融体系 金融机构的总称,它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下面 储蓄与投资 有证明)。本质都是将经济中的稀缺资源从储蓄者转移到借用者(储蓄的过程就是把钱存进银行,银行再把钱贷给其他人) 金融机构分为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 金融市场:储蓄者直接向借用者提供资金的机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 金融中介:银行、基金等 股票市场市盈率 价格——收益比,简称 P/E 值,是过去一年公司的股票价格除以每股收益额(包括股息和未分配利润) 市盈率倒数即 E/P 相当于购买股票的利息率 市盈率越高,则说明利息越低(也说明企业闲置资金过多,即股票的价格不能有效创造收益) 有效市场假说:股价反应了企业的真实价值。即假如某企业发布了一款受欢迎的产品,引起了股价的上涨,那么已经上涨的股价就包含了这一利好消息。所以通过k线去预测股市是不现实的 储蓄与投资 储蓄(可贷资金)=投资 推导: 总收入 = 消费 + 投资 + 政府支出 + 进出口 ≈ 消费 + 投资 + 政府支出(进出口较小) 总收入 – 消费 – 政府支出 = 投资 (总收入 – 消费 – 税收) + (税收 – 政府支出) = 投资 总收入 – … Read more

经济学原理笔记14——生产与增长

微观经济学更关注静态理论——均衡状态 宏观更多关注动态——长期或短期的波动 如何解释各国经济增长差异?如何加快增长? 复利计算指增长率在一段时间上的累计 年度增长率看起来微小,逐年增长复利计算起来就非常大 如果年利率为7%,按复利计算十年翻一番 生产率 单个工人在单位时间能够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数量 生产要素直接决定生产率 生产要素 物质资本机器、工具、建筑等 人力资本通过教育、培训等获得的知识 自然资源 技术知识人类掌握的生产的最佳方法 生产函数 描述总投入和总产出的关系 产出量(Y) = 技术水平A*f(劳动量L,物质资本量K,人力资本量H,自然资源量N) 函数 f 需满足规模报酬不变:L、K、H、N增加x倍,Y也呈x倍增长。注:没有A,我们认为技术可以无限复制而没有损耗。若x为 1/工人数量 ,则结果表示人均量 例如:原本只有一个工厂,再新建一个工厂,则其总产出应该是原来的两倍 影响增长的因素 鼓励储蓄和投资但一谓地增加投资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减效应 鼓励来自国外的投资 促进健康 促进教育 建立产权保障和制度稳定 允许自由贸易 控制人口增长总量增加,但人均减少。但另一方面来说,人口增多,A有可能变大 鼓励技术研发

经济学原理笔记13——生活成本的衡量

通货膨胀描述经济的价格总水平上升情况 通货膨胀率是从上一个时期以来价格水平的百分比变化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百分比变化衡量了通货膨胀率 其他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PPI) CPI 衡量一个普通消费者购买物品和服务的总费用 它用来监测物价水平的变动 如何计算 确定固定篮子:确定哪些物品的价格对消费者而言是极为重要的。(食品、房租) 寻找价格:找到篮子中所有商品的价格 整个篮子的总价/基准年篮子总价 = cpi (今年cpi-去年cpi)/去年cpi = 通胀率 缺陷 替代偏差:固定篮子中某些商品被其他商品部分替代 新物品的引入:出现了对消费者而言极为重要的新的东西(例如智能手机) 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动:同样的商品同样的价格但是质量却发生了变化,例如几年前买一台五千快钱的电脑和现在买一台五千块钱的电脑,同样的五千块钱,但其代表的价值却上升了

经济学原理笔记12——一国收入的衡量

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人、家庭、企业、行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作用 宏观经济学研究一个整体的经济,一个省市、国家。其目标在于解释同时影响许多家庭企业和市场的因素 宏观经济学考虑加总的经济变量(统计量),但不是简单的加和,例如一些加权和等。 主要包括: 总产出(或收入) 通货膨胀 失业 如果影响因素包含上述三个之一,则基本上都是宏观经济学的问题。 例如: 为什么某些国家平均收入高于另一国家? 为什么有时候物价在一段时间涨势迅速,其他时间较为平缓? 衡量方法 GDP 国内生产总值:在一段时期、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服务的市场总价值。即将所有商品价格和总量相乘再求和 注: 它记录最终物品而非中间物品的价值(用小麦生产面粉,再用面粉生产面包,则只计算面包的价值而不算小麦和面粉的价值)也可以用所有生产者之间的增加值之和来计算。(用面粉和小麦价值的差值加上面包和面粉价值的差值) 它包括当期生产的物品和服务,而不是对过去生产物品的交易(去年买了一辆车就不能算在今年的GDP中) 它衡量的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的总价值 哪些可以被计入GDP GDP包括在经济中生产,并在市场上合法销售的各项物品或服务 排除了大多数在家里生产和消费、因而从未进入市场的项目。例如:父母帮忙看孩子不计入GDP,但是雇保姆看孩子就计入 排除了违法生产和销售的项目。例如毒品 经济的收入与支出 除了产出之外,GDP也是衡量收入和支出的一种方法 收入:经济中每个人获得的收入(工资、地租、利润等),通常由企业支付 支出:家庭在经济所产出的物品与服务上的总花费 原因: 可以想象一张循环流向图:企业的支出——>员工的收入——>员工用该收入购买企业的产品——>企业的收入——>企业用该收入支付员工工资——>企业的支出——>… GDP计算的是流通物品的总价值,在上述循环图中,流通物品的总价值=企业生产的产品=员工的支出=企业的收入=员工的收入=企业的支出。所以基本可以使用GDP衡量收入和支出(排除税收、国际贸易等因素) 所以,就一个经济体来说,收入恒等于支出,二者都等于产出 注:到底哪些交易能被算到GDP呢? 本质上要看交易的商品或服务是不是这段时间内企业的产出。例如我买一辆新车,因为车是今年生产的,所以要计入GDP,我买一辆几年前生产的旧车就不算 解释:假如一个企业今年生产并销售了3辆车,但市场今年一共交易了5辆车,其中两辆是去年的二手车。可以根据家庭总支出或企业总收入计算今年GDP 根据家庭总支出计算:GDP为5辆车的总价值 根据企业总收入计算:GDP为3辆车的总价值 这就矛盾了,因为这两个数字应该相等且等于GDP的。按照定义,应该以3辆车的总价值为GDP 衍生概念 GNP:国民生产总值一国居民的收入(或支出或总价值),与GDP的区别是:加上了本国公民在国外的收入,减去了外国人在本国的收入。 NNP:国民生产净值GNP减去折旧的损耗。例如机器用多了会有损耗 个人收入NNP中减去企业的收入,加上来自政府的利息收入和转移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减去税收 GDP的组成部分(从支出方面考虑) 支出意味着需求。当然也可以从收入方面考虑(收入主要指企业的收入,其反应的是供给) 从需求方面考虑,GDP为下面各项之和: 消费(C) 投资(I) 政府购买(G) 净出口(NX) GDP和经济福利 GDP是最好的社会经济福利单一衡量指标 人均GDP告诉我们经济中每个人的平均收入和支出 更高的人均GDP表明更高的生活水平 HDI 人类发展指标(也是单一指标) … Read more

经济学原理笔记11——收入差别与歧视

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 劳动力的需求反映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 在均衡状态下,每个工人得到的是他对整个经济的物品与服务生产边际贡献的价值 理论上讲,最终工人的工资是趋近一致的,但由于工人和工作的不同特点引起劳动需求、供给与均衡工资的不同 补偿性差别 由于工作的非货币特征引起的工资差别 例如煤矿工人比较危险,企业需支付更高的工资 人力资本 对人的投资的累计,例如教育、锻炼 为了提高未来的生产力而对教育进行投资 能力、努力和机遇 因人而异 对教育的另一种观点:信号 企业把教育状况作为区分高能量工人与低能力工人的一种方法。例如某人学习了数学并不能说他比没学数学的人要聪明。但一种假设认为,他就是因为比较聪明,能力比较大,所以才会学数学,而另外一些人因为能力不足,所以就没学。这就是将教育水平看作是一种能力的信号。 超级明星现象 两个人有一定差别,但差别不大。 由于人总是追求最好的享受,所以即使两人差别不大,人们还是都愿意雇佣生产力更高的那个人 歧视经济学 根本原因 对不同的人支付不同的工资 从上述分析可得,即使在一个没有歧视的劳动力市场,不同人的工资也是不同的 人们拥有的人力资源数量以及能够并愿意从事工作的种类是不同的。例如男人相比女人更愿意从事体力劳动 由于不同群体之间平均工资的差别部分反映了人力资本和工作特性的差别,这些差别本身并没有说明劳动力市场上有多大歧视。例如黑人的工资平均比白人低,但不能直接说歧视黑人,有可能是因为黑人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导致的。 歧视出现的直接原因 雇主的歧视。 顾客和政府的歧视。例如消费者更喜欢好看的前台,则逼迫企业用工歧视 收入分布(分配) 社会收入的不同是否是公平、平等或合意的呢? 基尼系数 将所有人收入按低到高排序,计算每个收入区间的占比得到一条曲线。该曲线与斜率为1的直线围成的面积就是基尼系数 可以想象,如果收入绝对平等,则该曲线应该等于斜率为1的直线,基尼系数越大,收入越不平等。 贫困率 家庭收入低于贫困线的绝对水平人口百分比。这是一个绝对指标,并不关注其与富人的相对差距。例如美国制定的贫困线为 能吃饱饭的收入*3 本质上还是政治问题,因为贫困线都是国家自己制定的,无法做横向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