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笔记17——货币

货币 货币(Money)是经济中人们经常性地用来从其他人那里购买物品与服务的一组资产(现金(M0)、饭卡、支付宝余额等) 货币的职能: 交换媒介 记账单位 价值储藏使用货币交易后不立即使用该货币交换其他东西,则该货币就储藏了价值 能满足以上三个职能的都可以称之为货币。 如何选择资产持有形式? 需考虑资产的 流动性 和 收益性 流动性:资产能够转换成经济中的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直接使用该资产进行交换) 收益性:赚钱的能力,例如房产可能会在几年内涨好多倍 货币的特征是流动性很强,收益性极差的资产 货币的存量 经济中流动的货币量称为货币存量 中央银行 职能: 监督银行体系 调节经济中的货币数量 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 银行可以影响经济中活期储蓄的数量和货币供给(改变货币形式或货币供给) 如果银行仅用作存款,则不影响货币供给(活期存款) 准备金:银行吸收但没有贷出的存款 货币创造 假设向银行存款100元,银行将其中百分之九十(90元)用于放贷。剩下10元作为准备金 贷款人拿到90元继续存入银行,银行又拿其中的百分之九十(81元)用于放贷。此时,银行中的货币总量就相当于是 100 + 90 = 190 元 贷款人又能继续将这81存入银行,如此往复,货币总量就会增大。 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 = 货币总量 / 准备金(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数量) 指银行系统中相对于每1美元所能创造的货币数量(中国目前货币乘数大约是5,则说明市场上货币总量约为实际的5倍) 控制货币供给 改变贴现率 银行可以向中央银行贷款,这样的贷款会使得货币总量上升。该贷款的利率即为贴现率 改变准备金率 改变准备金数 银行挤兑 由于部分储蓄被银行拿去贷款,故若短时间内有大量提现要求,就会发生银行挤兑 银行挤兑使货币创造的过程反方向起作用,从而减少了货币的供给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经济体中货币数量过多(货币贬值)就会引起通胀 货币的价值是由货币的供给(中央银行)和需求(普罗大众)决定的 货币需求:反映了人们愿意以流动的形式持有的财富数量(直接把钱拿手上) 例如:物价越高,货币需求越高。存款利率越高,货币需求越低

经济学原理笔记16——失业

长期失业 在理想的竞争市场上,理论上由于供需平衡就不会出现长期失业。但会出现短期失业 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指的式失业围绕其自然失业率逐年波动。例如工厂订单减少造成失业,但也会因为订单增多而产生就业 它和经济周期的短期上升和下降相关联 什么是失业者? 一个人暂时没工作,且正在寻找工作 失业率计算方式: 失业率 = 失业者/劳动力(劳动力:失业者+就业者) 失业原因 因为经济一直在变动,所以寻找工作过程中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 需求的行业和地区结构的变动 劳动力供给的数量超出了需求数量,即工资高于了均衡工资。这就会带来长期性失业

经济学原理笔记15——储蓄、投资与金融体系

储蓄与投资是GDP与生活水平长期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 金融体系 金融机构的总称,它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下面 储蓄与投资 有证明)。本质都是将经济中的稀缺资源从储蓄者转移到借用者(储蓄的过程就是把钱存进银行,银行再把钱贷给其他人) 金融机构分为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 金融市场:储蓄者直接向借用者提供资金的机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 金融中介:银行、基金等 股票市场市盈率 价格——收益比,简称 P/E 值,是过去一年公司的股票价格除以每股收益额(包括股息和未分配利润) 市盈率倒数即 E/P 相当于购买股票的利息率 市盈率越高,则说明利息越低(也说明企业闲置资金过多,即股票的价格不能有效创造收益) 有效市场假说:股价反应了企业的真实价值。即假如某企业发布了一款受欢迎的产品,引起了股价的上涨,那么已经上涨的股价就包含了这一利好消息。所以通过k线去预测股市是不现实的 储蓄与投资 储蓄(可贷资金)=投资 推导: 总收入 = 消费 + 投资 + 政府支出 + 进出口 ≈ 消费 + 投资 + 政府支出(进出口较小) 总收入 – 消费 – 政府支出 = 投资 (总收入 – 消费 – 税收) + (税收 – 政府支出) = 投资 总收入 –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