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剩余
买者的支付意愿(我愿意花3元买一瓶矿泉水) – 实际支付金额(实际支付了2元) = 买者剩余(1元)。
衡量了消费者购买一种物品感觉到的收益。

价格降低会带来两个效果:
- 使得原来已经在市场中的人受益。(已经在市场中的人可以以更低的价格买到商品,就产生了消费者剩余)
- 使得原来没有在市场中的人进入市场。(一些消费意愿较低的人因为价格下降会进入市场)
降低价格会增加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
卖者得到的量(一瓶矿泉水卖2元) – 卖者实际成本(成本1元) = 生产者剩余(1元)(类似利润,但不完全是)

市场效率

消费者剩余 + 生产者剩余 = 市场效率
由于卖者得到的量等于买者支付的金额(不用交税的情况下),该等式也可写成:
买者的支付意愿 – 卖者的实际成本 = 市场效率
注意:该公式中已经不包含出售价格了。这就说明在市场效率与实际价格无关。价格只是一双看不见的手
用来配置资源(有些人买,有些人不买,有些人生产,有些人不生产)。例如:在计划经济中就没有价格,所有的商品都直接由政府分配。
当资源配置使得总剩余(市场效率)最大化时,称为 达到市场效率。
证明:均衡价格使得市场效率最大化
前提假设:
- 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例如没有垄断
- 市场结果只与卖者和买者相关,没有外部性,例如污染问题

左边竖线的调控使得部分原本应处于市场的买者和卖者离开市场,使得市场效率减小。(类似税收)
右边竖线的调控意味着迫使企业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售卖,这会产生负的市场效率,进而导致总的市场效率减小
综上:只有在均衡价格时,市场效率最高
证明结果其实能说明一个经济学中非常重要(也可能是最重要)的现象:价格虽然在市场福利或市场效率中没有出现,但它却对资源配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个物品,市场给出了它的均衡价格后,就将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分成了愿意进入市场和不愿意进入市场的两类人,无形中就调节了市场,并使得市场效率做大化。

这是违反直觉的:因为想象中,不管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只会关注自己的利益,进而会导致市场毫无规律进而崩溃。但实际上,因为有价格这双无形的手调控着,使得过分关注自己利益的人离开了市场,市场也就稳定了下来且符合双方的利益。
这也是为何我国在执行计划经济后又提出“发展市场经济使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为什么市场效率模型重要
市场效率模型引入了两个基本假设,尽管这两个假设与现实社会有一定差距,但市场效率模型依然很重要
很多情况下这两个基本假设是大致符合现实社会的
即使在现实中这些假设不完全成立,它仍然为我们分析问题提供了一个基准
或标尺
或参照系
例如:学习物理中物体运动的时候需要先学习无摩擦下的运动
有了这些基准或标尺,我们对显示的进一步分析就有了力量。例如:分析垄断问题时,需考虑无垄断的情况下是什么样子。